票据新闻

【结构性存款历史起源】真假结构怎分辨

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,保本理财渐渐消亡,原来乏人问津的结构性存款,到最近一举突破十万亿大关,监管的关注度和治理决心也高了起来。

这么多个人客户、机构客户投资结构性存款,这么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,这么多银行营销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营销结构存款。

那么到底结构性存款是什么?定义如何?目前是什么样?

真正的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样?也就是说经过监管治理以后的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样?

是否能够继续目前的营销模式?客户是否还能放心投资结构性存款?

这一系列是本文笔者想要探讨解答的问题,供科普,供讨论。

结构性存款的定义

结构性存款这么高大上的产品和名字,肯定是来自于华尔街。英文叫做Structural Deposits,但是在美国比较难以见到这个名字,更多的这类产品叫做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(收益增厚产品)。它其实是一般性存款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品的产物。

常见的结构性存款是与期权结合的,也有和期货(或者远期)结合的。结构性存款和期权结合的示意图如下:

结构性存款就是把存款本金的一部分拿出来,买入挂钩某个标的(常见的是利率、汇率,也可以是任意东西)的期权。随着标的变化,获得不同的收益,如果选择对方向,则收益增强,如果方向错误,则收益变差。这个和结构性理财原理是一致的,差别是固定收益部份是银行存款。

看到这个结构,大家应该明白结构性存款不是保本的。你可以在设计结构上让结构性存款保本,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结构性存款都是保本的。举一个例子,可以保本的结构性存款:

客户存入100块,投资结构性存款产品1年,假设正常银行的存款是2%,设计这款产品时拿出100块的1%,一块钱,买入期权。剩余的99块,1年以后是99*(1+2%)= 100.8块。这个100.8块就是客户肯定可以拿到的本金和收益,也就是说这100块最低收益是0.8%。那么期权部分发生了什么?1块钱可以挂钩利率,比如银行间拆借利率(Shibor)在X%以上就获得当天收益,在X%以下就不获得当天收益。这样最后的收益率最差是0%,最好是X%以上每天的Shibor利率平均值。如果Shibor一直都很高,收益率可能会较高。

这样引入了一个失去1块钱的风险,从而获得可能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。

这个1块钱可以挂钩各种东西,以各种形态来计算收益。这就是这类结构性保本挂钩期权的结构性存款的核心——用不高于存款利息收益的一部分本金挂钩一个浮动的标的,获得一个浮动的收益,但是存款的本金可以稳当到手。

中国市场结构性存款的现状

那么现在十万亿的结构性存款都是上述那样吗?并不是。

那我们需要说说中国市场的存款制度。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我们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目标,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目前存款利率基准是有一套标准的,以前机构是要严格遵守存款浮动区间的,围绕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下浮不超过一定比例。自从央行2015年10月24日降息之后,央行再没有调整过基准利率了,现在的存款基准利率如下表所示。

我国基准利率表

各项存款利率

利率(%)

活期存款

0.35

整存整取定期存款

利率(%)

三个月

1.10

半年

1.30

一年

1.50

二年

2.10

三年

2.75

各项贷款

利率(%)

六个月

4.35

一年

4.75

一至五年

4.90

公积金贷款

利率(%)

五年以下(含五年)

2.75

现在的状态是央行已放开存款利率的浮动,但是又存在一个存款定价的自律机制,所以原则上1年以下存款看不到存款上浮超过40%,1年以上的最多可以上浮42%。这个利率跟目前发行的理财收益率比,毫无竞争力,在保本理财被逐渐停发以后,结构性存款成为了主流的替代品,因为监管并没有规定结构性存款的利率范围,因而这又成为了一个变相高息揽储的一个阵地,兵家必争。每一家银行都觉得很痛,然而谁也不能放弃。

发展趋势分析

现在的这种结构性存款创造了一个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现状,以现在各家的结构性存款的设计,跟普通存款的风险并无区别,然而却是差别定价的。这是不公平的,也与定价自律机制相冲突 。

接下来的发展趋势,我们来压力测试两个极端的情况:

1---存款利率全放开,结构性存款也随便设置结构

存款利率全放开,结构性存款也随便设置结构。这种情况将促使结构性存款回归本源,只有真正有波动需求的客户会存结构性存款,比如有美元支付需求的客户,做一个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。而银行整个负债端,再也不会有现在这种假结构性存款这一说,也不会抬着这么高的利率去打市场——整个存款利率全部差异化定价,银行反而会很有保留。银行一直拉存款,喊着一般性负债为王,主要就是因为有利率上限,这个负债是便宜的负债,一旦全放开,负债就只有稳定性的差异,不再有性质决定价格的差异。

然而利率市场化这又是一个极大的课题,台湾地区在放开利率市场化以后,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和困境,大量银行倒闭,整个台湾呈现去银行化的趋势,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。在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,确实不适合不加以引导、完全放开,毕竟机制体制没有到位以前,空谈完全放开,是于国无益的。

2---存款利率保持现状,严格监管假结构的结构性存款

这种情况下,将促使银行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争夺负债,会改变高息揽储,大家都加重负担的情况。银行用产品和服务去争夺客户和市场,当然没有用利息来争取更直接,但是那是一个长期有效和健康的方式。这将促进银行改革、创新、改进服务、改变传统思维。

如何识别假结构与真结构,如何加以限制?

说起来好像复杂,很高大上,其实也简单。结构性存款,就是普通存款利息拿出来,买期权,只要了解普通存款的利率是多少,期权费是多少,带来的浮动收益区间是多少,那么真假结构一目了然。

举例说明,笔者这几天收到银行一条广告短信“结构性存款1年产品1.75%到3.88%”。我们来验证一下这是真结构还是假结构,现在1年的存款利率基准是1.5%,允许上浮40%,上限是2.1%。广告里这个结构性产品的下限是1.75%,说明期权费是2.1%-1.75% = 0.35%,而这个期权费带来的最高收益是,3.88%减去1.75%,为2.13%。

那我们来算一下:这个期权的功能是,我获得一个可能损失本金但也可能赚6倍的收益!正常来说,赔光本金,和本金变两倍的概率对等,是一个零和的游戏。

1年6倍这是什么收益?市面上的一般投资都很难达到,大概只有赌博能够做到,6倍意味着一个绝对小概率事件。所以如果触发条件是,非常大概率获得3.88%收益,那这个势必更是假结构性存款。

如果波动区间很小,那就更容易判断,意味着拿了很少的期权费来做波动收益,那么只有当波动区间的中枢接近存款利率上限2.1%,这才是一个合规的结构性存款——允许小幅波动,但是存款利息是符合自律机制,不是随意定高的。

客户的疑问:结构性存款是否安全?

结构性存款并不一定是保本的。在监管规范以后的真结构性存款,是否安全,收益高低,完全取决于“结构”。如果是小幅波动的,银行给出了明确的波动范围——即看到一个明确的收益率下限,并且明确是保障本金的,这类结构性存款,从本金保障和收益下限来说,是安全的。

如果结构性存款的上端收益率很高,那多半难以保证本金—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风险与收益总是对等的。郭树清主席那段刷屏的6% 8% 10%是非常公道的一个说法,投资者真的需要听进去:“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,收益率超过6%就要打问号,超过8%就很危险,10%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。”

结语

无论如何,假结构性存款靠高成本另辟战场,争夺存款份额,不是健康的经营模式,对老百姓来说,又是一个对于认识风险的倒退。同样是存款,有的收益比其他的高一倍,确实是一个很畸形的市场定价。假结构性存款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推进各个领域的打破刚性兑付,教育投资者认识风险都是十分不利的。假结构性存款的存在,对银行改进创新产品、提高服务质量、修炼核心竞争力,都是一种阉割。饮鸩止渴,后患无穷。所幸,我们已经感受到监管的决心,笔者认为三个月内必然会推出监管规定,来治理结构性存款。希望管理方法能够科学,既不错杀,也不放过,不一刀切,也不引入新的监管套利空间,引导机构往更健康更科学经营的方向发展,引导投资者认知风险、识别风险,创造公平、健康的市场环境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人:梁先生

手机:18077718729

电话:18077718729

邮箱:1974911727@qq.com

地址:上海票据路263号